[臺北市士林區]十三座牛雜

無標題

十三座牛雜店面。


在店家下午5時營業前,我們走到位在慈誠宮旁的「十三座牛雜」,卻發現店內黑漆漆,工作人員還告訴我們可能無法準時營業,因為跳電,戶外電線桿走火,臺電公司趕來維修。如果營業應該蠻晚的,我想著不會這麼巧合吧。但是,也不知道電線何時能修好?既然都來到此,還是趁著人潮不太多的時候四處走走看看,才會有前面的老店小吃。也因為有先去其他店家找東西吃,在我們喝青草茶時,就發現臺電公司的工程車離開,表示電線修好,可以開始營業了。正當我和淑鳳姊走回去,果然店家的燈已亮起,工作檯上已冒上陣陣白煙,一切似乎再一下子就準備就緒了。由於還需要再加熱到適當溫度,所以我們還要在等一會。工作人員便請我們往店內移動,吹個冷氣,稍稍去些暑氣。在等待的同時,也先點好了我們要的食物,原味、麻辣牛雜各一份,原味、麻辣魚蛋各一份,就等著香港小吃上桌了。看著店裡只有站位而座位,還有個超大廚房,我們不免好奇也懷疑,為何不提供位子呢?為何廚房這麼大呢?

當然,會想到來嚐十三座牛雜,也是因為前一陣子從電視上看到報導,說香港知名小吃「十三座牛雜」因為不敵高房價等因素,決定離開香港,落腳臺灣。此舉在我看到報導時,還蠻震驚的!也讓我想找機會來吃吃道地的香港牛雜小吃,只是雖然有記下相關資料,卻隨著時間久而淡忘。直到福熊老師北上進京,看到他在Facebook分享「十三座牛雜」品嚐訊息,我才又想起這件事,便直接在Facebook尋戡同好,於是就在淑鳳姊這個在地人的帶領下,找到了店家。原本還以為可能會吃不到而落空,想不到淑鳳姊說「不會,我通常要吃的東西,角定都可以吃到。」真的,雖然晚了一點,但是我們不僅吃到了,還知道了有關「十三座牛雜」的故事。有趣的是,老闆湯健業先生人在高雄啤酒節連辦三天活動,那會是誰來跟我們分享故事呢?有興趣的朋友們,不妨繼續看下去。

麻辣牛雜。


「麻辣牛雜」端上來了,滿滿一碗的牛雜,由於我本來就愛吃辣,再加上工作人員推薦麻辣口味,我也就順勢點了。的確有辣,但是不嗆,滋味是比較溫和敦厚的。所有的牛雜和白蘿蔔都料理的頗為入味,而且不會覺得厚重,更不會覺得鹹或口渴。牛雜的口感,也料理得非常好,口感上該有彈性的就保持彈性,該是軟嫩的就保持軟嫩,該是脆的口感,就維持原樣。裡面除了入味軟而好吃的白蘿蔔,還有牛重瓣胃、牛氣管軟骨、牛大腸、牛小腸、牛肝、牛肺、牛粉腸等。牛重瓣胃、牛粉腸彈性有嚼感,不會咬不爛,愈嚼香氣愈散發出來。牛氣管軟骨,軟骨保持脆脆的口感,在所有牛雜中獨樹一格。牛大腸、牛小腸、牛粉腸軟嫩適中,牛肝軟而粉嫩可口不老柴。牛肺軟嫩有彈性,入味好吃!

原味牛雜。


淑鳳姊的原味牛雜,食材相同,唯一不同是,少了麻辣的微辣感,反而更能突顯出溫潤口感卻有厚度的湯汁滋味和味道,運用多種中藥材去熬煮製作的牛雜,感覺吃起來一點都不上火、不燥,甚至還可以開嗓,顯然好吃的食物,會讓人有放鬆的輕鬆感覺。

麻辣魚蛋。


我的麻辣魚蛋,魚蛋吃起來很有彈性,上面的麻辣醬汁,辣而溫和,是不嗆的。魚蛋是有魚肉的味道慢慢散出。淑鳳姊的是一半麻辣,一半原味。原來魚蛋就是靠醬汁、火力,慢慢加熱,將醬汁的味道煨入魚蛋裡。

正當我們吃完了牛雜和魚蛋,現場一位帶有廣東國語口語的帥大叔來和我們聊天。雖然,我們不知道他是誰,直覺覺得是與湯老闆應該是合夥人。與我們聊天的原因,是想知道我們對於牛雜和魚蛋的口味是否習慣?我也很坦白告知,會想來吃的原因,一是知道香港在地小吃在臺灣開店,我也擔心臺灣人會吃不慣。但是,對於敢吃牛雜的而言,的確是煮得入味,而且口感恰到好處,就連魚蛋我也真的覺得好吃。想不到,接下來,話匣子一開,我和帥大叔的話題就源源不絕,前半段是我和帥大叔聊天,後半段淑鳳姊也加入。

因為聊到口感,帥大叔才告訴我們,其實為了配合臺灣人喜歡彈性的口感,所以牛雜不會煮得太軟爛。我才恍然大悟,原來口感還是有差異。因為煮太韌,臺灣人大多數不是會不吃,就是吞不下。太軟爛會覺得沒有口感,臺灣人大多數也不愛吃。但是,如果在香港,口感會煮得較軟爛,因為會有很多長輩來吃,畢竟長輩們的牙口比較不好。這下子,我才理解。

再者,好奇為何店內都是使用站位,而沒有座位。原來香港賣牛雜本來就是庶民小吃,早期是推著四輪攤車在街上賣的。而且,賣得時間都是在傍晚時分,上班、上工的人在結束一天的工作之後,會在攤車上吃上一碗牛雜,當作是回家吃晚飯前的小點心或零食,暫時放鬆一下,吃完後再回家吃飯。大多數賣牛雜的小攤,頂多晚上8點就賣完了。所以,大家都是站在攤車旁吃,吃完就走,又怎麼會有位置呢?原來如此,就和西門町的「阿宗麵線」一樣,36年前,老闆也是推著一輛攤車在路邊賣麵線,後來才轉型到店面,即便如此,至今仍維持客人站著吃麵的習慣。這下子,我才稍稍瞭解香巷早年賣牛雜的小吃文化歷史。好奇的問帥大叔,那麼來臺灣賣魚蛋,口感是否和香港接近?聊到此時,我與淑鳳姊已經知道廣東國語帥大叔的真實身份,原來是十三座牛雜老闆湯健業先生的親弟弟,也是湯先生啦!我想,應該是哥哥去高雄啤酒節擺攤賣牛雜和魚蛋,臺北店仍要有人看頭看尾,雖然有工作人員在場,但是有什麼臨時狀況還是有個可以掌握全局的人可以決定,於是弟弟來臺灣走走,順便看店裡的狀況。想不到就遇上外面電線桿電線走火的事,還好沒有影響到店裡的生意。

回到魚蛋,根據湯先生說明,魚蛋是在臺灣找的能配合,而且味道、口感接近的商家製作,製作魚蛋,有幾種魚要混合在一起,才能製作出魚蛋。而魚蛋的口感要做出有彈性的口感,而不是脆。有趣的是,臺灣人在吃魚丸、貢丸類,大多喜歡脆的口感。而且,魚蛋除了有單性的口感外,還要有魚的味道出來,才會好吃。湯先生與哥哥在臺灣找很久,試很久,總算找到非常接近,而且他還覺得比在香港賣的魚蛋好。

好奇的詢問牛雜來源的部份,原本我和淑鳳姊都認為在臺灣要找牛雜,要嘛不是在臺南,要不就是金門。因為這兩個地方有「牛墟」,要取得相關牛雜應該更為方便。想不到因為兩地的牛肉市場因為都有在地需求,而且在地需求量,對業者來說,已經忙不過來。無法再根據「十三座牛雜」特別的需求,再另外花時間處理訂單,好不容易找到臺北有廠商願意配合他們的需求,提供他們所需要的食材。聽到這裡,我和淑鳳姊都覺得,天呀!原來要來臺灣開店,在前面有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等著他們兄弟倆,但是,既然已經決定要來臺灣開店。碰到問題還是要解決,真是有種「關關難過關關過」,現在店總算開起來了。當然,湯先生也說,會選在士林市場和慈誠宮旁,就是看中這裡的「人流」,沒錯啊,人潮就是錢潮嘛。除了吸引臺灣在地的客人上門以外,這裡也是不少中國、香港觀光客們會來的地方,也許有些香港人也會專程來吃吧,或者近年來移民到臺灣的香港新住民們,也有可能為了解鄉愁和家鄉味而特地跑來吃。只是,這裡對於大多數的觀光客來說,畢竟是處於士林市場、士林夜市的核心地帶,如果沒有人帶路或熟門熟路的話,大多在外圍活動,甚少會走進來。

透過湯先生的分享,才曉得原來這個牛雜的生意,一開始是從他父親開始做。湯先生的父親40幾歲才開始轉行賣牛雜養一家大小,而父親的手藝,是源自一位廣東的老師傅的傳授。直到將小孩養大,後來就沒有在賣牛雜。湯先生還說,小時候他放學後,都要到牛雜攤上幫忙,去剪牛雜,有剪才有零用錢啊。甚至一早,他要拖著竹簍,去向屠宰牛隻的人,收購生鮮的牛雜回家處理。所以,牛雜是否新鮮?能否賣給客人,他們都有多年的經驗。

只不過,他們兄弟倆的許多朋友,都非常懷念以前他父親賣的牛雜,於是老闆湯健業先生試了很久,還找出母親收藏起來,早年父親做牛雜的「葵花寶典」,經過多次試吃,確定味道、口感無誤後,才敢開始賣牛雜。一賣,就在香港賣了六年,直到香港大批湧入許多中國觀光客,讓香港的環境起了變化,許多老店因為租金高漲而做不下去,被迫收攤歇業。許多香港傳統小吃正在消失中,黃金店面如同新聞上所報導,成了許多精品店。全是給中國人民消費的,卻壓縮到原本香港住民的生活、環境品質與空間。就連政治、教育的空間和環境也逐漸在改變中,1997年香港從英國人手中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,所謂的50年不變,當真是如此嗎?只有在香港居住的人感受最深,不然為何移居臺灣的香港人逐漸增多?許多香港人來臺灣開店?甚至新聞報導,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決定在幾年之後,將以人民幣取帶港幣。似乎,50年還沒到,香港已經開始產生許多的質變。

聊了很多,從牛雜、魚蛋,聊到他們的父親還有小時候,才知道其實每一個行業都不為人知的辛苦。當然,也有碰到有人問他們,在臺灣為何不賣「牛雜麵」?他們賣的是香港的「牛雜小吃」,看似簡單的牛雜,原來在端到客人面前,其中的處理、烹調過程,至少要五、六道繁複的工序,簡單而言,把品質不好的食材去除,清洗、去脂、清潔、清水燙煮、香料中藥熬煮等,不同食材烹調的火候、時間都不同,這些都有待經驗老道的師傅,憑著手中的夾子,就可以感受到傳來的觸感。所以,湯先生說,小時候他要在放學後到攤子上幫忙剪牛雜,就是因為他知道什麼可以端給客人吃?什麼還要在多煮一會?就像臺灣傳統的四神湯攤販一樣,用夾子、剪刀就可以知道熟度是一道的道理。所幸,在臺灣的店,還有師傅把關,即使攤子上的工作人員,沒有這些多年經驗,端到客人面前的,每一塊牛雜口感都是很好的。只是少了看到工作人員在攤子上剪牛雜、挑牛雜的藝術。

辣味板腩。


因為和湯先生相談甚歡,湯先生拿出這包「辣味板腩」,我完全「雙眼一亮」。因為在「十三座牛雜」上有寫,這是下酒良伴,是涼菜,而且拆開包裝就可以吃,但是,目前還沒有推出,只有在高雄啤酒節上才吃得到,我還在想說怎麼臺北沒有啊。竟然就讓我和淑鳳姊吃到了。的確是很美味的涼菜,有罐啤酒就好了。口感很有彈性,不會嚼不爛。味道頗入味,但是不會死鹹,吃起來的味道.頗像臺灣早期辦桌或餐廳的前菜冷盤的滷牛腱的味道。仔細瞧包裝上的成份說明,原來「板腩」就是「牛食道」,難怪會這麼有彈性。此外,還有好多中藥和香料,光是滷製這個還有做牛雜,要耗費多少的水、瓦斯、調味料和食材,也難怪無法再賣其他品項的食物。而是要開拓網購,讓有些人可以透過網購購買涼菜解饞,而不一定要特地跑一趟來購買。因為這樣,我反而覺得,湯老闆和湯先生,真的只要做好魚蛋、牛雜和香港飲料,把他們做好,相信會有人能認同的。最後,才知道,原來無論牛雜或魚蛋,在香港都是吃原味的。只有麻辣口味,是因為臺灣人愛吃辣,而特別研發。話說,他們滷製的香料、中藥不少,為何會溫潤溫和醇後的口感?而沒有突出的口感和味道?原來在香港人是不喜歡突出的味道,一味蓋過一味,最後融合出來的味道。就像包裝上的辣味板腩,我看到好多香料和中藥,原來這只是一部份,還有很多是沒有寫出來的,因為太多了。

鹹檸七。


最後,我和淑鳳姊點了杯「鹹檸七」,陳皮、檸檬、鹽、7-up融合而成,帶點鹹甜口感和氣泡滋味,最後隱隱有一股陳皮的後味,檸檬的新鮮酸香氣息,是我喝過最好喝的「鹹檸七」。

想不到,一家從香港到臺灣落腳的「十三座牛雜」,雖然只賣牛雜和魚蛋等香港在地小吃,卻讓我和淑鳳姊,在湯先生的意外分享下,從這個庶民小吃瞭解到香港早期的先民討生活的歷史,以及香港的政治、教育等各方面環境的變遷。他們的牛雜與魚蛋是真的非常好吃!希望更多人認識他們的食物,甚至是在臺灣工作、唸書的香港人,有機會也可以去一解鄉愁,我想無論是去吃東西,或是有人可以說家鄉話,那種感動是不言可喻的。十三座牛雜2014年9月在慈誠宮旁開業,即將滿一周年,祝福湯老闆生意興隆。最後也謝謝淑鳳姊帶路並一起來品嚐美味小吃。

電話:02-2882-2111
地址:臺北市士林區大南路51號(士林市場、慈誠宮旁)
營業時間:17:00-23:00
消費:現金
Facebook:十三座牛雜

[臺北市士林區]十三座牛雜” 有 2 則迴響

  1. 北角十三座啊啊啊啊
    原址是在新光戲院(粵曲)外的小攤
    不怕辣的人 他家的醬好吃到吮指

    下次也要找時間去士林吃…謝謝信鈞哥報路XD

    • 莫非小西店長在香港遊時就去過吃過了!?大驚!謝謝小西店長告知原本香港的原址呀!

      哈哈,我是沒有再加辣醬,不過他們牛雜的麻辣口味是特別為臺灣人再研發出來的。麻辣魚蛋上面的醬,也是來臺灣研發出來的喔。

      不客氣!

發表留言